隐形粒子被抓!OIST突破,量子设备实用化近了?
2025年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OIST)的团队干了件大事,他们在《自然通讯》上发了篇论文,说第一次直接看着暗激子在原子级薄的材料里怎么“变”的。
2025年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OIST)的团队干了件大事,他们在《自然通讯》上发了篇论文,说第一次直接看着暗激子在原子级薄的材料里怎么“变”的。
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是赋予其他粒子质量的基本粒子,源于希格斯机制,2012年被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验证了标准模型,其存在对宇宙演化至关重要。
70年前的今天,1955年9月21日,一种新粒子——反质子——被确认发现。这种粒子不是实验家碰巧发现的,而是在数学方程的指引下找到的。写下这一方程的,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
在TPR(热塑性橡胶)制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理想状态是获得性能稳定、外观完美、加工顺畅的材料。然而,现实往往充满挑战,“异常TPR”的出现常常令生产者措手不及,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飙升和客户投诉。
暗物质,这个占据宇宙总质量85%的“隐形巨人”,困扰了物理学家整整40年。从极轻的轴子到质子质量级的WIMP粒子,无数理论模型在实验中折戟沉沙。但近期发表于《物理评论研究》的一篇论文,抛出了颠覆性观点:暗物质可能是一种“超重带电引力子”,而中国江门地下中微子实
宇宙中所有现象的背后,都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力的相互作用: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它们是支配物质运动、结构形成乃至宇宙演化的“底层代码”。而物理学的终极目标之一,便是找到一个能统一描述这四种力的“万物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 To
说明:本文旨在全面阐述如何通过均方位移(MSD)计算扩散系数,针对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实用指南。文章将首先定义MSD和扩散系数的基本概念,然后探讨计算扩散系数的科学意义,接着详细描述计算步骤和方法,最后总结关键点。通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本文力求深入浅出,帮
在这个温度下,理论上所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都会停止 —— 这让很多人产生联想:若粒子完全不动,时间是否也会随之停止?要解答这个问题,需先弄清楚 “绝对零度的本质” 与 “时间的物理定义”,避免将宏观直觉与微观规律混为一谈。
她有一颗感受快乐的心,这颗心,像一座灵敏的雷达,总能捕捉到空气中那些细微的幸福粒子。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次与老友的畅谈,都成了这幅画中最亮眼的点缀。以欢喜心过生活,这句话被她诠释得淋漓尽致。她的脸上,自然洋溢着一种生机勃勃的喜气,那是被爱与希望滋养过的痕迹。
在量子物理中,波粒二象性中的"波"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水波、声波或电磁波,而是一种概率波(Probability Wave),其本质是波函数(Wave Function)的数学描述。理解这一点是掌握量子力学的关键。
问:电子和光子一样可以看作是一种电磁波,电子一旦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被发射出来,就相当于一个电波向外传播,电子处于这个电波的波峰。但波峰是一圈一圈的,所以这个电子在这个波峰上的出现位置是随机的,这样理解可以吗?
2023年2月13日,一个名为KM3-230213A的中微子以220拍电子伏特的惊人能量撞击地球,这一能量值比此前的记录保持者高出22倍,成为人类探测到的最强宇宙粒子事件。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亚历山德拉·克利普费尔和大卫·凯撒在最新发表的理论论文中提出了一个
这个充满诱惑的猜想,背后藏着一个宇宙级的 “禁令”—— 大自然从不让任何有质量的物体超越光速。长久以来,人们以为这只是速度的限制,却不知其根源是宇宙的 “底层逻辑”:因果律。正是为了守护 “因在前、果在后” 的秩序,大自然才给光速装上了 “不可逾越的枷锁”。
暗物质研究可能即将迎来重大突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探测方法,认为被广泛认为是暗物质候选者的轴子类粒子可能早已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中产生,只是一直被忽略在海量数据之中。这一颠覆性的观点为寻找宇宙中最神秘物质提供了全新思路。
问:前面假设了虚体的存在,这个虚体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电磁场、引力场等等。这个虚体在没有受到特别干扰的情况下不会产生电磁波。假设这个时候有变化的电子流投进了这个虚体,由此触发了这个虚体的电磁波产生机制,就像石头扔进水体使得水面产生了波纹。因为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当我们谈论宇宙时,看到的恒星、星系不过是冰山一角——天文学家早已证实,宇宙中85%的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它像隐形的骨架,用引力维系着星系运转,却从不与光和常规物质发生明显相互作用,几十年来,人类始终没能直接捕捉到它的“真身”。而现在,藏在大型强子对
尽管氢、氧等生命构成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稳定,科学界却怀疑这些基本粒子可能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持久。多种物理学理论提出,质子可能会缓慢但最终衰变。这种潜在的衰变挑战了我们对物质稳定性的理解,并为探索宇宙的基本组成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近,来自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维也纳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框架,用于从量子参考系的角度描述物理学。这一突破性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概念——“额外粒子”,并强调了其在量子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自2009年以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一直在使用位于南极的IceCube中微子探测器寻找宇宙辐射源。由波鸿的Anna Franckowiak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发的新算法提高了发现的可能性。
你敢信?整个宇宙里能看见的星星、行星,连咱们自己算上,这些普通物质加起来才占20%,剩下80%全是这玩意儿!